美丽江西: 从“一湖清水”入长江到鄱阳湖“江豚起舞”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2年10月09日     |    制作:  江南小编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许南平摄影报道: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于9月中下旬开展了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 (以下简称考察),本报作为活动唯一特派摄影记者参与了江西鄱阳湖片区考察。本次考察工作由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技术小组、宣传小组和保障小组。

  长江江豚是我国长江中特有的淡水鲸豚类动物、生态系统状况的指示物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中,种群极度濒危。2021年2月5日,国务院批准调整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长江江豚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升为一级。本次考察是继2006、2012和2017年全范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普查和长江禁捕后的首次流域性长江江豚考察,是长江禁渔效果评估和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的重要支撑,活动影响力大,社会关注度高。

  本次考察将全面掌握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栖息地生境状况,科学分析长江江豚种群变化,梳理长江江豚致危因素和保护措施效果,为客观评价长江禁渔效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长江江豚保护计划奠定基础。具体目标为:调查长江江豚种群分布和栖息地环境现状;整体评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结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建立由各级水生生物监测系统组成的长江江豚常规监测体系和监测方法;梳理长江江豚致危因素并分析成因,研究制定保护措施和方法;支撑评价长江十年禁渔效果和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等级;正确引导和宣传长江江豚科学保护措施、生存现状,引导社会进一步认识长江水域生态、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营造共同参与长江十年禁渔和水生生物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此次考察范围包括长江干流中下游段约1600公里江段,洞庭湖、鄱阳湖湖区及部分长江支流江段,涉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省(市)。考察采用分江段同步实施的方式进行,主要开展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考察、栖息地环境质量调查和未通航叉江江豚种群及栖息地调查等工作。考察以相关省市渔政执法船艇为考察平台,采取分段同步目视、被动声学、自动影像、水质采样等方式实施。考察人员由渔政机构、科研院所、涉江管理部门、社会公益组织人员和巡护员等组成。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长江的生态环境变化。”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感慨,“国家实施长江大保护以来,长江两岸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我们在鄱阳湖庐山市段同时看到了60余头左右江豚戏水,说明鄱阳湖的栖息地保护成效明显;另外我们也切身感受到了鄱阳湖禁渔带来的改变,以往科学考察期间江上有很多渔船,水下还有网具,科考船经常出现通行难的问题。” “与前三次科考相比,还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王克雄老师是第四次参加长江江豚科学考察,“8天时间的科学考察,沿江渔政、海事部门在不影响科考的前提下,采取接力的方式远距离护航。各地在物资保障、船艇准备等方面都非常给力,让科考队员们倍感温暖。”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梅志刚博士告诉记者:“江豚是哺乳动物,是使用肺进行呼吸,呼吸的频率会和他的行为有关,常规状态下,江豚一分钟大概可以呼吸一到两次。”2天下来,科考队除了通过目测观测到的江豚群外,6艘船上的4台声学设备却捕捉到了其他水域水下的微微动静,也就是说有新的发现。梅志刚博士介绍说,这次携带的微型声信号记录仪和微型脉冲事件记录仪,就是科考队员在水下的“耳朵”。是不是江豚、哪里有江豚、是一只还是一群……都被记录了下来,从中可以判断江豚的大概的方向、位置还有数量。

  每经过一段江面,科考人员还会采取水样。因为,只要江豚经过的地方就会留痕,今年的长江江豚科考首次加入了全新的eDNA技术,也就是能够通过江豚留在水中的DNA信息,经过检测确认江豚是否在此活动。王克雄研究员介绍说:船舷上方还有一双“千里眼”。这个时刻旋转着的设备,是新尝试的自动影像辅助系统,配合人工智能AI识别,可以帮助客观记录和分析船只所经过的江段的长江江豚数量。这是首次应用于江豚考察,它的主要作用是对科考队员目视考察的一种补充,同时也会记录航行及考察过程之中两岸的环境状况。相关设备记录的信息将待考察结束后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结论,并汇总其他小分队科考成果后,统一发布。

  值班编辑:周章云

  值班审核:金路遥

  值班编委: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