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里里外外都是风土人情和岁月变迁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2年09月22日     |    制作:  严佳成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在你的记忆中,开学必备物品有哪些?从行李箱到行李箱里面的物品又有着怎样的时代烙印?这个开学季,我们采访了不同年代的大学生,一起看看行李箱的变化。从大木箱到品牌拉杆行李箱,从一个箱子就能装完的衣服、书籍,到好些箱子满满当当的鞋子、特产,从Walkman(随身听)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时代车轮在滚滚向前,行李箱里里外外都是风土人情和岁月变迁。

  行李箱:最早的开学行李箱是自制木箱

  “热烈欢迎来自祖国各地的同学们,英雄城欢迎您”。2022年9月,大学迎来开学季,南昌西站的南广场早早挂上了条幅,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来南昌求学。南昌各个高校的迎新志愿者穿着志愿红马甲、披着志愿迎宾带、举着红色指引牌和南昌市“洪城红”青年应急队一起,在南昌各交通枢纽为各自学校的新生做好开学指引服务。

  “大家的行李箱主要是带轮子的拉杆行李箱,再加上书包、电脑包等小型箱包。”红色棉被布包、绿色轮式拉杆箱、白色印花拉链袋、“福倒了”纸袋、豹纹竹席袋……全国各地的学子乘坐高铁、火车、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齐聚南昌,他们的行李箱大小、颜色、件数不一。一高校志愿者说,他们有时会碰到“行李刺客”——有些看起来平平无奇、很轻实则沉甸甸的行李;还有带近十件行李的新生,令他们哭笑不得。

  “开学给我的感觉就像搬家,什么东西都想带。我特意买了一个30寸的行李箱,装衣物、电脑等物品,但还有不少物品装不下。”九月的南昌已经立秋,不少大学生将秋冬装放进了行囊。蔡子(化名)来自浙江金华,他介绍,其行李箱配备的是360度可旋转的轮子,可以省不少力;竹席是由他母亲手工裁制的袋子收纳。尽管如此,蔡子还是觉得行李箱不够用,没有多余的空间带上来自酥饼、金华火腿等家乡特产,“只能趁下次有机会再带给室友了”。

  那过去的行李箱又是什么样子呢?袁起海的家乡在安义县鼎湖镇柏树村委会善定自然村,1988年,他以数学满分、总分480分的成绩录取了江西师范大学,他成为了高考恢复后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他上大学时候的行李箱就是一个20斤重的木箱,那是袁起海的堂弟做的,他的堂弟是位木匠,在高考前曾经答应过他,考上大学以后给他做个木箱。“那时候能有个木箱子就算很好了。”箱子虽然很重,但是装的东西并不多。在这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上大学的行李箱都是以木箱为主,如果要带被褥去很远的地方上学,那父母准备的行李里面就不只有箱子,可能还会有大大的编织袋,用扁担挑着,里面装着家乡的暖意。

  行李箱可以装下

  时代变迁和岁月更替

  从行李箱自身的变化可以看到时代变化,以前常用的一些装行李的器具现在都不太常用了,设计越来越简洁、材质越来越牢固,装饰越来越有个性的轻便大行李箱已经是主流。可要说到行李箱里的东西,那这几十年的变化就更大了,完全称得上是一本全景式的时代百科全书。

  因为时间太过久远,袁起海回忆开学时候大木箱子里带了什么东西时总是一会儿蹦出一个,“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家都不富裕,所以带的都是生活必需品。旧衣服、毛巾、牙刷、搪瓷杯、几本英语书,还有路上要吃的茶叶蛋。”

  “新衣服我记得穿在了身上,搪瓷杯上印有红双喜。”12个茶叶蛋是奶奶专门为他做的,代表着奶奶对他的祝福。今年55岁的袁起海,对于大学生活的日常记忆已经模糊了,只记得早上要去跑步,下午能看到在广场上伴着夕阳跳舞的同学,大多数时间都会在图书馆看书,他说自己那时候就喜欢历史,所以才会在毕业后成为一个历史老师。

  2000年,新世纪的第一个年头,马化腾将OICQ正式改名叫QQ,中国移动则在这年的4月份刚成立;这一年,中国不仅在悉尼奥运会上大展雄风,还在年8月28日获得了申办奥运会的资格,让中国的百年奥运梦圆看到希望。就像朴树在歌里唱到的那样,“是的我看见到处是阳光,快乐在城市上空飘扬,新世纪来得像梦一样,让我暖洋洋。”

  也就在这一年,19岁的陈业(化名)被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改名为广东金融学院)录取,从一个小县城去到一个大都市,他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可是对于随着开学时的憧憬一起进入学校的行李箱,陈业说他想不起里面有什么特别,老哥送的MP3、老爸做的豆腐乳……还有兴奋的心情,仿佛就是那年夏天的全部。

  从南昌到广东要坐十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箱子里除了一些衣服和两双鞋子,还有他父亲亲手做的两罐豆腐乳。对于嗜辣的江西人来说,豆腐乳远远无法刺激神经,但在菜里见不到一颗辣椒的大学食堂中,一度成为他很长一段时间的“下饭神器”。

  当时行李箱里还放了一台CD型的SONTY随身听,那是陈业的哥哥送给他的大学礼物,具体花了多少钱他已记不大清。尽管那时候MP3播放器已经开始出现,但是并没普及,CD随时听也还算是高档电子产品,第一代ipod要在2001年才出现。后来这部CD随身听成为他的宿舍公用的音乐播放器。“随身听是不能外放的,所以我们宿舍凑钱买了一个音箱。”

  一个行李箱加一个手提包,几乎是那个年代大学生开学的标配,无论你是来自南方还是北方,家境富有还是贫穷。“就连我们班最漂亮的女孩,也是这点行李,那是个无差别的年代。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还未在大学普及,大家的穿着在今天看来都很土,可是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和对未来的憧憬。”

  2021年的夏天,最后一届“90后”大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从此,“00后”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力军,时代的变化在悄无声息中发生。相较于以前大学生的行李,如今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已经成为了行李箱里的标配,从衣服到床帘都要在家里收拾得妥妥当当,甚至有些人还会带上自己的乐器和毛绒玩具。

  今年开学季,带着10个行李来学校的大学生一度成为短视频APP中刷屏的段子,被网民调侃为“把家都搬来了”。家住南昌市进贤县的大一新生刘钰洁在9月12日完成了大学报到,虽然在市内上学,但她却带来了6件行李,除了衣服、洗漱用品、电脑平板,还有干发帽、吉他、桌面小垃圾桶、小风扇和小闹钟。

  “那天是爸妈开车带我来的,6件行李都能放下。”刘钰洁告诉记者,到了学校以后,学长学姐立会刻迎上来帮忙搬行李,对于新生如此多的行李,他们已经见怪不怪了。“5个行李是基本,男生一般会少一些。”学长小李说道。

  “在家里备好东西,就不需要在学校花自己的钱买了。”同样带了6个行李的还有肖怡,她要去河北读大学,除了行李箱和一个电脑包自己带过去,其他行李她都通过邮寄的方式送到学校。对她来说,只有把所有东西都备齐,自己才能放心去学校开始宿舍生活。

  行李箱里还能装下

  祖国山河和风土人情

  “这是我元旦时在老家鼓楼的夜景。”冯茹涵来自山东聊城市,在她放置在行李箱内的手账本上,贴着一张中国十大古楼之一的光岳楼的照片,旁边写着“聊城古楼夜景”六个字。冯茹涵介绍,她姥姥家就在光岳楼脚下。小时候,光岳楼是她主要的游玩场地,可以说是“从小在光岳楼脚下长大”。

  “我小学也是在光岳楼附近的学校学习。”对冯茹涵来说,光岳楼承载了她很多童年回忆。由此,她用相机记录下了光岳楼的夜景,并做成手账,带入大学。“看到照片就想到了家和小时候。”她说。除了光岳楼的照片,山东特产东阿阿胶枣和日照绿茶也被她装入了行囊,准备和室友分享。

  说到山东省你会想到什么?是肉质细嫩,松软可口的德州扒鸡、还是“高如玉米,粗如儿臂”的山东大葱?这些在山东省菏泽市的杨依澍的行李箱里都没有。“我带了一些生活用品和给志愿者的答谢品以及一个从小陪我长大的小熊玩偶。”杨依澍说,对他来说,特别且珍贵的不只有照片、食物等,还有玩偶。“小熊玩偶是我两岁时就带着的,和我感情很深。”他说,小熊玩偶是外婆送他的礼物,而小熊身上的衣服是他奶奶缝的,所以不管到哪都带着。

  无独有偶,江西上饶的胡佳琦也带了个玩偶去学校。“是好朋友送我的生日礼物,我们高中一直形影不离。”她说,她和朋友高中毕业后只能各奔东西,玩偶是她们回忆高中时光之间的念想。

  “虽然这些东西只是简单的饰品,但我会一直带在身边。”来自赣州的李智权说,除了几张冲洗出来的值得纪念的照片,他的行李箱内还装有朋友送的玩偶和手办。江西宜春的朱睿研还带上了朋友亲手织的围巾。

  “你吃了吗?”中国人的问候从饮食开始。“吃”是融进中国人骨子里的。食物也自然成为了人们日常沟通、交往的媒介。“我觉得食物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一座桥梁,能建立情感连接。”跨过省界线,来自邻省安徽省的滁州女孩王琦来到江西师范大学求学。在开学前,她就和另外几个室友建立了宿舍群,从家乡到校园,她们在群里畅谈,并相约带去家乡特产分享。“我带了滁菊。它是滁州特产,四大名菊之一。军训后喝上一杯滁菊茶简直享受。”王琦说。

  九江市的黄语洁也带上了茶(食)。“我带上了九江茶饼,我们家乡一带基本上每家都会有。”黄语洁介绍,茶饼可干吃可泡,吃法多样,还有茶油清香、丹桂芳香等香味,馅料里还包有芝麻,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由于部分高校是在中秋节附近新生报到,所以月饼成了不少新生行李箱内的“明星产品”。徽式月饼、滇式月饼等不同制作手法的月饼齐聚江西,来了个“会面”。安徽滁州女孩王琦带了徽式月饼。“不同于广式月饼和京式月饼,徽式月饼是酥皮做的,用麻油和芝麻制作,更加油滑甘香。”她说,她希望通过特产让同学更好了解家乡。

  而云南省红河州女孩王桂梅的行李箱里就放置的是滇式月饼的代表——云腿月饼。“到学校了才知道,原来外省人都不知道云腿月饼。”王桂梅说,她室友们都是第一次吃滇式月饼,又咸又甜的月饼得到了室友的一致好评。

  气候四季如春、有优质充足日照的云南省是食用玫瑰花的重要产地。经过一系列工序处理,食用玫瑰花就能“摇身一变”成为云南著名特产“鲜花饼”。由于易于携带,鲜花饼就和云腿月饼、卤凤爪等食品被放入了云南省红河州女孩王桂梅的行李箱。

  在浙江宁波人屠佳怡的行李箱内,放着鳕鱼片、葱油饼等美食。但在她看来,里面最值得说道的还是她小时候常吃的油赞子(一种宁波小吃)。“宁波承载了我很多回忆,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宁波,来到千里之外的南昌求学,心里有些失落和不舍。”屠佳怡说,小时候,她经常邀三两好友去家附近的店铺买油赞子吃,“今天你请客明天我请客,今天吃咸口明天吃甜口,很开心”。

  “我带油赞子吃,不仅是吃这个味儿,还是满满的回忆。”她说,她也想油赞子分享给新同学们,希望这酥脆的油赞子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宁波的风味和热情,以此作为桥梁让他们喜欢宁波并未来有机会去宁波做客。

  由于江西气候湿热,不少江西人“嗜辣”,无辣不欢。2018年,江西新余市女孩刘欣(化名)的行李箱带着印着“新余特产”的辣条和自家制作的柚子皮酱片来到南昌求学。“不辣没有味道。”她说她带的柚子皮酱片也是辣味十足。

  今年夏天结束的时候,江西宜丰女孩赵芳(化名)启程前往内蒙古自治区求学,行李箱里面装着一罐豆腐乳和一盒跳跳鱼零食。“跳跳鱼零食都把我室友辣哭了。”赵芳说,豆腐乳是她奶奶亲手做的,口感绵厚,越辣越好吃。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口味不是以辣为主,豆腐乳一度成为了她的“下饭神器”。看来22年过去了,无论是赵芳还是陈业们,一罐家乡亲人做的豆腐乳对于出门求学的江西人来说,都是那道魂牵梦萦的“下饭神器”,让他们能够更快适应异乡水土,开启新的生活。

  文/图 皮婉婷 本报全媒体记者叶海波 实习生张文琪

  值班编辑:严佳成

  值班审核:金路遥

  值班编委:傅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