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抗疫一线,我的老师在现场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2年03月22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都说行动是最好的“教科书”。抗疫第一周,数千名教师从“三尺讲台”走上“战疫一线”,身体力行诠释着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当你在排队核验健康码时,在等待做核酸采样时,在街头巷尾,在居民小区都能发现他们。繁忙身影下,老师以实际行动为学生上好“抗疫第一课”。



上午见义勇为 下午见“疫”勇为
3月16日晚,南昌市通报发现2名外省新冠肺炎初筛阳性人员曾在南昌市新建区活动。17日,南昌启动了第一轮全市较大范围区域核酸检测。
17日清晨,在南昌工程学院疫情防控办工作的代珊老师与家人简单吃过早饭后,便驱车前往学校,准备现阶段校园疫情防控信息排查及上报工作。
刚出小区不久,车开到创新二路时,她注意到路边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
“一个看上去50多岁的男人躺在人行道上,旁边坐着一个年纪相仿的女人,边哭边不停地安慰怀里哇哇大哭的小男孩,看上去应该是汽车撞飞了他们骑的电动车。”
路过行人或是驻足围观,或是手足无措。职业的敏感让代珊没有一丝犹豫,赶紧让丈夫停车,带上车中常备的急救包,跑到伤者身边。
也许是以往参加急救培训留下的深刻印象,或是常年从事医护工作的职业习惯。在确认在场人员已经与120联系后,她先是对躺在地上的中年男性进行伤势检查。在尝试呼叫伤者无果后,她迅速查看伤者的颈总动脉,确定还有脉搏无生命危险,代珊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些许。
紧接着,代珊转身查看小男孩和另一位女性伤者的情况。当时小孩头部有擦伤,成年伤者左小腿创伤流血不止。为他们包扎好后,代珊让一旁的丈夫捡回了他们散落在四处的物品,并与伤者家属取得了联系。
一系列流程下来,她悬着的心才安心许多。
不久,伤者家属赶到现场,正当他们想将倒地的伤者扶起时,代珊立马开口劝告:“不能扶!伤者脊柱可能有损伤,贸然扶起会加重病情!”
为确保伤者在等待就医期间不再发生意外,代珊并没有立即离去,而是与家属一起等待着救护车的到来,直到协助急救中心人员把伤员转移才安心离开。
下午2时,代珊接到学校开展第一轮核酸采样工作的通知,并且需要在当晚12时前完成全校采样工作。为配合学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她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负责采样工作的医护人员队伍。
据了解,代珊所在南昌工程学院共有在校生17000余人,教职员工及家属等1000余人,医护人员、师生志愿者等工作人员约两三百人。
10个小时,需要采集近2万人核酸。代珊与全校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一起,从下午一直忙碌到第二天凌晨,工作才临近尾声。担心晚上会有突发情况,当天工作结束后,代珊没有回家,而是让丈夫送来了换洗衣物,留在学校住宿,随时待命。
凌晨已过,想到昨日订好的蛋糕,答应帮儿子庆祝6岁生日的承诺,她不免感觉愧疚。拨通丈夫电话时,孩子已经睡着。
“小奥知道妈妈早上是在救人,晚上加班也是在帮助别人,没有一点难过,反而感觉自豪。”从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让代珊感觉欣慰。
18日,代珊在朋友圈里分享了忙碌一天的心情:“‘完美’错过了娃的生日,还好一直有娃爹在,救人时是他在旁边辅助并支持我,忙于工作时,也是他照顾好了家庭,非常忙碌且特别的一天。愿伤者早日康复,疫情早日结束!”
支援爱心通道 只为“听懂”心声
疫情当下,涌现出了许多朴实感人的故事。近日,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一条名为《简单的手语,爱心的通道》短视频刷屏。
视频里,在一块写有“爱心通道”的标志前,一位身穿红马甲的男志愿者与旁边一位扎着马尾的女士,正在通过手语沟通,两人“谈”到一半时,女士又掏出手机,志愿者看过后挥了挥手,作出的“可以”的手语,随后女士微笑着与志愿者确认准备去往的方向。
视频中穿着志愿者红马甲的主人公,是来自南昌市启音学校的李焕秋老师。
3月19日上午10时30分,在家备课的李焕秋收到一条来自学校“在职党员微信群”的求助信息。
“有住在东湖区李家路射步亭社区附近的同志们吗?”李焕秋回复,射步亭社区离我家1.1公里,怎么了?随后,他得知,原来是滕王阁街道滕王阁社区向学校发来求助,此时此刻,在滕王阁街道滕王阁社区全员检测信息登记采集点,几位听障人士正在参加核酸检测,但与检测人员交流沟通存在一定困难,诉求无法得到准确回应,现急需手语翻译志愿者支援。
“我快到了。”上午10时40分,李焕秋到达滕王阁社区核酸检测点后,立即找到求助人,也就是网传视频中那位扎着马尾辫的女士。
交谈中,李焕秋得知,她姓周,来自河南许昌市,2月底经朋友介绍来南昌务工,今天是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来就近核酸采集点做核酸检测。
“你好,我是否可以直接进去做核酸?”“可以进去,这里是爱心通道”
“我的健康绿码突然变成了黄码,做不了核酸,怎么办?”“医生会帮你重新刷新健康码,不用担心!”再打开“昌通码”时,黄码已变成绿码。
“谢谢!请问现在可以直接去做核酸了吗?”“我带你进去做核酸检测,戴好口罩,保持一米间距,手机打开昌通码……”
从上午10时30分到下午5时,19日当天,李老师共帮助4位听障人士及数位70岁以上老人、儿童、体弱病人等完成核酸采集工作。目前,只要有手语翻译志愿者需求,李焕秋依然会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从听障儿童成长为一名特教老师,成长之路绝非坦途。52岁的李焕秋在两岁时双耳失聪,坚强的他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学习,成长为美术专业大学生。1996年毕业后,他重返母校启音中学,成为一名美术老师,主授美术和瓷板画课程,26年来,他用自己的所学所想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奋斗目标,让听障儿童重获新“声”。

文/图 伦艺菲、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范晶、实习生涂逸瑶
编辑:周章云
审核:金路遥